欢迎光临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网站!

学术讲座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家骅研究员学术报告

作者: 时间:2020-12-22 点击数:

报告题目:宽带近红外荧光粉研究 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经验交流

主 讲 人:张家骅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报告邀请人:陈宝玖 教授

报告时间:2020年12月23日(周三)下午13:30-15:4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ID 670 564 791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s/AAB93dCAl6l5报告摘要:(1)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提供一种集成于便携设备中的食品检测手段意义重大。近红外光谱技术为该应用需求提供了实现途径,但目前设备体积大,不方便随身携带使用。为实现光源小型化,采用荧光粉转换的LED光源成为当前理想的解决方案。具体地,将宽带近红外发射材料涂覆在商用蓝光LED芯片上,实现蓝光到近红外光的转换。以欧司朗公司推出的该型光源为代表,目前存在光功率低、效率低、谱带窄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工作通过在石榴石体系中采用弱晶体场调控的Cr3+实现了600-1100 nm的宽带近红外发射,并通过基质组分的进一步调控,在100 mA电流下可实现46 mW的近红外光输出,为目前国际报道的最高值。进一步的光谱实验表明,单颗LED发射的近红外光即可穿透人的上臂,并可实现对血红蛋白含量的测量,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2)结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历,分享个人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选题、摘要提炼、项目内容的取舍,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的体会,助力青年教师更好地申报国家自然基金。

个人简历:张家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从事稀土光学材料和发光动力学研究,研制出基于光谱烧孔原理的稀土光存储材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室温光谱烧孔,被国际同行称为该领域研究的里程碑;发现稀土离子间往返能量传递过程,通过构建能量传递体系,开发出多种先进发光材料并应用于固态照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被引用5000余次,连续入选数理学领域2014-2018年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8件;以第一获奖人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担任2010-2013、2019年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会评专家;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2009-2017)。现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发光学报编委。

中国·辽宁·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