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网站!

学术讲座

河北大学杨艳民教授学术报告

作者: 时间:2022-04-23 点击数:

报告题目三价稀土离子在高带隙基质中的余辉机理探究

报告人杨艳民 教授 (河北大学)

报告时间2022年4月27日下午13:30-17:0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293-837-624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dm/w0uxlTD4e6FC

邀请人理学院 陈宝玖

报告摘要

长余辉发光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夜光显示、照明、安全标识、生物成像等领域。然而,长余辉发光的基本物理机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存在普遍争议,这导致长余辉材料的开发依然沿用炒菜式的试错法。河北大学杨艳民团队提出了三价稀土离子掺杂的宽带隙基质的长余辉发光机制:带间充能使价带电子被激发到导带,高带隙基质中导带的电子和价带的空穴相互吸引形成常温下稳定的激子,激子参与能量传递过程,把能量传递给发光中心并产生光发射。作者指出稀土离子束缚载流子的能力除了与自身电子排布有关外,还与替代阳离子以及配位阴离子的特性有关。通过改变替代阳离子和配位阴离子成功实现了Er3+、Nd3+、Ho3+和Gd3+的超长的长余辉。等电子陷阱束缚载流子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稀土离子余辉设计,也适用于过渡族甚至于主族元素的余辉发射性质预测,为设计新型长余辉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报告人简介

杨艳民,河北大学教授,光学工程和物理学博士生导师,光学硕士学术带头人,河北大学坤舆优秀学者。兼任中国稀土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委会委员,保定照明学会副秘书长,保定LED产业协会理事,保定微生物协会理事等。分别于1997年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和200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获得光学博士学位。2009年在河北大学光学工程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在韩国釜庆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低激发密度下UVC紫外上转换发光材料在环境与生物方面的应用研究,新型余辉、应力发光材料制备及机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近期主要工作发表在自然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 Optical Express上,国内著名期刊 Science Bulletin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天海关合作项目等20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应用转化。

中国·辽宁·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 Reserved